日期:2025-09-10 06:38:41
以爱为灯,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
——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自治区特级教师覃利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23年前,20岁的覃利英圆了儿时的梦想:站上三尺讲台,以专业为犁,开垦知识的沃土;以仁爱为泉,浇灌成长的花蕾,用曾经收获的爱,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9月8日上午,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教室里,滴答的钟声格外清脆。覃利英举着一只老式钟表,一边旋转指针,一边配合着电子课件上的动态动画讲解:“同学们,现在有谁能看得懂老式钟表呀?这是你们每天起床的时间,这是你们晚上看动画的时间……”抽象的“24时计时法”变成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
这是覃利英日常教学的一个缩影,多年任教数学的她,巧妙大胆地给课堂“留白”,即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领悟、去表达、去碰撞。让数学课跳出枯燥的公式,化作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
1996年秋天,14岁的壮族姑娘覃利英随家人从广西来到疏附县。那时的她从没想过,这片戈壁绿洲会成为自己扎根一生的“第二故乡”。2002年,初到疏附县木什乡任教,当时学校教学条件简陋,数学教具匮乏。可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像沙漠里的星光,点燃了她的热情。在教具较少的情况下,她就带着学生用硬纸板一块块拼计数器、做量角器,在动手实践中弥补设备不足;没有多媒体,她就从生活场景中取材,让抽象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覃老师,我学会看时间了,再也不会错过上学时间啦。”当班里的学生米热古丽举着自制的钟表模型兴奋地喊道,覃利英说:“我忽然懂得教育从来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愿意做那团温暖的火种。”
多年来,覃利英的爱像春雨般滋润着学生,她走遍每个学生的家,了解他们的生活,工资常常用来给困难学生买文具,发现学生桌椅摇晃,她便立刻买了新的送过去。
凯米尔丁·努尔艾力的故事最让覃利英难忘,这个因早产经历多次手术的男孩,刚接手时数学成绩并不理想。但覃利英没有放弃,而是根据他的体质调整辅导节奏,把抽象的数学题编成生活里的小故事,利用课后服务和休息时间一遍遍讲解。学期末,当凯米尔丁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时,他眼中的泪光让覃利英更加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苞,只需耐心与爱心浇灌。
除了教学,覃利英还承担学校的教研任务。她组织同事们一起研究教学方法,分享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共同丰盈着教育的土壤。
拉开抽屉,一沓沓奖状整齐叠放,可在覃利英心中,最让她自豪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当年教过的学生们,如今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家乡,用所学为这片土地奉献力量。
看着窗明几净的新教学楼、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看着越来越多年轻教师扎根边疆,覃利英知道,乡村教育的接力棒正在稳稳传递。
从漓江之畔到昆仑山下,覃利英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讲台上,用23年的坚守诠释着“教育报国”的初心,她以爱为灯,照亮边疆孩子的求学之路;以身为范,践行着乡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她仍将继续播种希望,静待花开。
正规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