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18 05:17:08
作者:孟晓苏、李晓龙
2025年10月10日
20世纪90年代末,党和政府推出“中止司法拍卖、中止贷款追息、中止下岗分流”的“三中止”政策,以过渡性保障帮助国企化解系统性危机,为后续经济复苏奠定基础。当前,受三年疫情冲击与经济下行影响,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大量普通家庭因失业、收入锐减等非个人原因陷入房贷断供困境,法拍房激增引发房价下跌、民生焦虑等连锁问题,与“稳房价、稳预期”目标相悖。本文通过历史经验借鉴,提出将“三中止”核心逻辑迁移至个人房贷领域:以拍卖中止机制保居民“安身之所”、以停息缓息政策减债务负担、以差异化征信保护家庭未来,并配套“居民金融稳定基金”“就业帮扶”“住房保障”等协同措施,最终实现民生守护与市场稳定的双重目标。
一、引言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对时代困境的精准回应。1997年前后,中国国企陷入“三分之二亏损、工业亏损额较十年前激增10倍”的困境,千万职工就业面临威胁,经济转型与社会稳定承受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三中止”政策凭借“区分系统性危机与个体责任、以弹性保障换复苏时间”的智慧,不仅助力国企在2002年实现利润翻倍,更成为“在保护中推进改革”的经典范本。
如今时代场景虽变,但系统性危机下的民生保障命题依然突出。三年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周期,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个人房贷断供现象显著增加,2023年全国法拍房数量突破60万套(较2020年增长超200%),80%以上为个人住房。法拍房的“低价抛售”不仅击穿房价底线,更导致断供家庭面临“失房+负债+征信污点”的三重打击——即便房产被拍卖,若拍卖款不足以覆盖贷款,个人仍需偿还差额,征信逾期记录更会影响未来就业、信贷乃至子女教育。深入分析可见,45%的断供家庭因失业失去收入来源,60%家庭储蓄不足5万元,其困境本质是社会系统性压力的集中体现,而非“个人失信”。此时,回溯“三中止”政策智慧,探索其在个人房贷领域的迁移应用,对落实中央“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守护民生底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历史镜鉴:“三中止”政策的核心逻辑与实践价值
“三中止”政策并非单一措施,而是“债务保护+资产保护+人员保护”的系统性方案,其核心逻辑在于“避免短期清算式处理,为困境主体留足缓冲空间”,具体实践成效体现在三方面:
(一)中止司法拍卖:保企业“生存根基”
对资不抵债但具备重组价值的企业,政策暂停资产强制拍卖,优先启动破产重整程序。以上海申新九厂为例,作为传统纺织企业,其因产能落后陷入亏损,若直接拍卖厂房设备,不仅企业将彻底消失,上千职工也将面临失业;政策实施后,企业通过“压锭减产(淘汰落后产能)+债务重组(缓还银行贷款)”保留核心生产设备与技术团队,待2000年后纺织行业随房改复苏,迅速实现扭亏。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公司更凭借“中止拍卖+债转股”模式,化解162亿元巨额债务,保住重型装备制造核心能力,为后续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奠定基础。
(二)中止贷款追息:卸企业“财务包袱”
依据1994年《关于停产整顿、被兼并、解散和破产企业贷款停减缓利息处理问题的通知》,银行对困难企业实施“停息挂账、减息缓息”:对停产整顿企业暂停计息,对转产第三产业的企业给予“两年停息、三年减半收息”优惠。这一措施直接切断“利息滚雪球”的恶性循环——某钢铁厂在政策实施前每月需支付利息超500万元,停息后每年节省成本6000万元,得以将资金投入技术改造;1998—2000年,全国国企利息负担减少超800亿元,为“轻装上阵”创造关键条件。
(三)中止下岗分流:筑社会“稳定防线”
通过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政策对拟下岗职工实行“托管”:中心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70%的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保,同时开展技能培训并对接就业岗位。1998—2002年,全国累计托管近3000万下岗职工,80%通过培训进入房地产、服务业等新兴领域实现再就业,既避免大规模失业冲击社会稳定,又为经济结构调整输送了劳动力。
从本质看,“三中止”的成功不仅在于“输血”,更在于与后续改革的协同——2000年住房制度改革启动后,房地产行业带动钢铁、水泥等产业链复苏,受政策保护的国企凭借前期保留的产能与技术迅速对接市场需求,形成“供给端保护+需求端刺激”的良性循环,这为当前房贷困局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现实困境:当前个人房贷断供与法拍房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当前个人房贷困局已超出“个体财务问题”范畴,演变为影响民生、市场与社会稳定的系统性问题,其核心表现与根源可从三个方面剖析:
(一)困局表现:从“断供”到“法拍”的恶性循环
2023年下半年以来,法拍房激增引发多重连锁反应:一方面,大量房源集中入市不断压低区域房价——某二线城市一套2021年市场价180万元的刚需房,2023年法拍成交价仅120万元,直接拉低周边小区房价15%;另一方面,断供家庭面临“失房仍负债”的困境——若拍卖款不足以覆盖剩余贷款(如原贷款150万元、拍卖款120万元),银行将继续追讨30万元差额,同时征信报告中的“逾期”记录将保留5年,对后续生活造成长期影响。2025年上半年,我国法拍房挂牌量达到57.66万套,同比增长了18.8%,进一步加剧市场观望情绪,与“稳房价、稳预期”目标背道而驰。
(二)困局根源:非个人原因主导的系统性压力
断供家庭的困境并非源于“主动违约”,而是社会系统性因素的集中爆发:其一,就业冲击导致收入“突然断裂”——2023年断供家庭中,45%因失业失去收入,涉及餐饮、房企、教培等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这些家庭此前均有稳定收入,断供是“被动选择”;其二,疫情余波耗尽家庭储蓄——60%的断供家庭储蓄余额不足5万元,无法覆盖3个月以上的房贷月供(按平均月供5000元计算),缺乏应对风险的“缓冲垫”;其三,房价下跌导致“资产负净值”——部分家庭在2021年房价高位入市,当前房产市值低于剩余贷款额度,“房子变负资产”的预期加剧“断供躺平”倾向,而这本质是市场周期问题,而非个人决策失误。
(三)困局影响:民生焦虑与政策信任度损耗
从民生层面看,强制法拍导致部分家庭失去“安身之所”,某社区调研显示,2023年因法拍房失房的家庭中,30%需与父母同住,20%被迫搬至郊区租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从社会层面看,部分家庭反映断供初期曾主动与银行协商延期还款,却因“政策刚性”被拒绝,最终走向法拍,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让群众感受到“政策缺乏温度”,甚至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凝聚力构建。
四、经验迁移:以“三中止”智慧构建房贷纾困路径
“三中止”政策的核心在于“不将系统性危机归咎于个体”,这一逻辑完全可迁移至个人房贷领域,从“保住房、减负担、护信用”三方面为居民提供过渡性保障:
(一)借鉴“中止司法拍卖”:保居民“安身之所”
住房是民生核心资产,需建立“差异化拍卖中止机制”:一是明确适用范围——对“唯一住房”“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保障房标准”“因失业、大病、疫情影响断供”的刚需家庭,暂停强制法拍程序,给予6-12个月延贷窗口期;二是推广“债转租”模式——由银行或第三方机构收购断供房产,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原房主按当地市场价70%缴纳租金继续居住,直至收入恢复或找到新住所,避免“无家可归”的悲剧;三是规范协商流程——明确申请条件、材料(如失业证明、医疗诊断书)与审核时限(不超过15个工作日),由法院、银行、社区三方共同审核,确保政策公平透明。
(二)借鉴“中止贷款追息”:减家庭“债务包袱”
针对利息、罚息累积的压力,需建立“差异化停息缓息机制”:一是短期困难实施“贷款临时冻结”——对失业、突发大病的家庭,给予3-6个月“冻结期”,期间不计算利息、不收取罚息,月供暂时免除,冻结期结束后可延长贷款期限分摊压力;二是中期转型给予“利息优惠”——对因行业调整失业、转入新能源、养老等新行业的家庭,参照国企“转产优惠”,给予“两年停息、三年减半收息”,帮助渡过“收入转型期”;三是豁免历史利息负担——对2020—2022年疫情期间因停工停产导致的逾期利息、罚息一律豁免,2023年后因失业导致的逾期仅收正常利息,不收取罚息。某银行测算显示,为100万户困难家庭停息每年仅减少利息收入约50亿元,远低于银行年度利润规模,不会影响其正常经营。
(三)借鉴“中止下岗分流”:护家庭“未来空间”
征信制度的初衷是“督促履约”,而非“扼杀重生”,需建立“差异化征信保护机制”:一是区分失信原因——因社会系统性因素断供且积极参与债务重组(如申请停息、接受“债转租”)的家庭,不纳入征信逾期记录;仅对“恶意断供”(如多套住房却故意违约、虚假申报困难)的家庭记录逾期;二是灵活修复征信——已产生逾期记录的家庭,若连续12个月履行重组协议,可申请删除逾期记录;三是弱化征信影响——由社区出具“困难证明”,协调用人单位不将征信作为唯一录用标准,避免一次困境影响家庭长远发展。
五、协同支撑:房贷纾困政策的配套保障体系
单一政策难以破解系统性困局,需构建“债务纾困+就业支持+住房保障”的协同体系,形成政策合力:
(一)设立“居民金融稳定基金”: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财政、银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基金,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为困难家庭提供“应急贷款”——因大病、失业导致短期资金缺口的家庭,可申请最高10万元无息贷款,还款期限不超过3年;二是补贴“债转租”租金——对参与“债转租”的家庭,基金补贴贴30%租金,减轻住房支出压力;三是支持银行停息成本——对银行因停息减少的利息收入,基金给予50%补贴,激励银行积极参与纾困。
(二)强化“就业帮扶”:恢复收入能力
就业是偿还房贷的根本保障,需联动多方构建支持体系: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断供家庭失业人员,对接新能源、社区服务等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期间发放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培训后推荐就业;二是激励企业吸纳——对吸纳断供家庭失业人员的企业,给予3年企业所得税减免、1年社保补贴(企业缴纳部分的50%),降低用工成本;三是支持灵活就业——为有创业意愿的家庭提供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简化营业执照办理流程,拓宽收入渠道。
(三)优化“住房保障”:筑牢兜底防线
对确无能力继续拥有住房的家庭,需通过保障性住房提供兜底。要增加廉租房供应——2024—2026年计划新增廉租房200万套,优先分配给因法拍房失房的家庭,租金按市场价50%收取,特困家庭免收除租金。
从1998年的“三中止”到当下的房贷纾困,变的是政策场景,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年“三中止”以过渡性措施保障为国企改革铺路,实现“企业脱困、职工安居、经济复苏”的多赢;如今将其智慧迁移至个人房贷领域,不是“纵容违约”,而是“守护民生希望”;不是“放弃改革”,而是“为市场复苏蓄力”。
经济转型有周期,但民生保障无小事。当政策能为失业家庭留“一间房”、为困难家庭卸“一份债”、为失信家庭拆“一道枷锁”,就能让群众感受到“稳稳的幸福”,凝聚“共克时艰”的社会共识。这既是对“三中止”历史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稳房价、稳预期”战略目标的落实,最终将实现“民生安稳、经济复苏、社会稳定”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正规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