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4 12:52:37
从刘邓大军主力师中走出一位军委副主席,邱少云所在英雄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29师,作为刘邓大军的核心力量,以其坚定不移、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著称。该师因孕育出“纪律高于生命”的典范战士邱少云而声名远播,赢得了军内外的高度赞誉。
光荣的战斗历程
29师前身为1945年10月以冀南军区6分区19团、28团、2分区25团、冀南纵队独立团在河北邯郸地区合编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第6旅,旅机关以冀南6分区之前方指挥部为基础,抽调各团部分干部组成。旅长王天祥、政委刘华清,下辖第16团、17团、18团和独立团,全旅4800余人。1946年1月,独立团撤销,分散补入其他各团。1947年6月,周发田任旅长。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第6旅。1949年2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第29师,师长周发田、政委于笑虹,各团依次改称第85团、86团、87团。1950年1月,29师进入川南执行剿匪建政任务,并兼内江军分区。
85团源于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的第1团,于1940年7月改编为129师新编第7旅的19团。至1942年6月,该团归属于冀南6分区的编制体系。到了1945年10月,它又被纳入第6旅,并更名为第16团。作为冀南地区在敌后持续作战的资深部队之一,该团以勇猛果断的战斗作风、机敏灵活的策略,攻防兼备,展现出强烈的突击精神。它曾是军、师的主力团,在抗战期间,更是荣获18集团军总部颁发的“冀南战斗模范团”荣誉。
86团源自抗战初期的冀南一分区(滏河北)第一支队。1940年7月,该支队与冀南五分区的青年营合并,成立了八路军129师新编第九旅第二十五团。同年12月,该团纳入第二分区的编制。自1942年起,部队进行了精简和整编,先是缩减规模,随后取消了团部,各连队直接受军分区指挥,继续保持战斗状态。1944年10月,部队重新集结,恢复了小团编制。1945年春季,部队扩编为大型团,同年10月,改编为第六旅的第十七团。86团作为冀南根据地的核心力量,擅长小规模分散作战,战斗力显著,能够持续进行战斗。
2纵6旅首任政委:刘华清上将。
87团起源于抗日战争大反攻前夕,由冀南第六分区的故城、枣南、武城三个县大队合并而成的运河支队。1945年8月,部队更名为第28团。紧接着,在同年10月,该团被编入第六旅,并更名为第18团。该团擅长于野外作战,战术运用灵活多变,且具备强烈的突击意识。
29师,作为一支纯洁无瑕的冀南子弟兵,其前身各部在冀南地区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在广袤的冀南土地上与日伪顽军展开了血与火的拼搏,为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该部参与了上党、邯郸、聊博、定陶、巨野、甄城、豫皖边、鲁西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等战役,总计参战156次,共歼灭敌人62479名,自身亦付出了9843人的牺牲。
29师首任政治委员刘华清,湖北大悟籍,早年投身鄂豫皖红军25军,历经长征的洗礼,在革命战争的烽火中磨砺成长,逐渐成为二野军中政治与军事双优的杰出干部。他率领第六旅屡立战功,参与指挥了多场重要战役,以其英勇善战,深得邓小平同志的信赖、关怀与指导。1955年,刘华清同志荣获少将军衔,而1988年,他更晋升为上将军衔。此后,他担任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要职。2011年,刘华清同志逝世。
浴血郑庄寨
1947年二月,为支持华东野战军开展莱芜战役,并牵制从河南商丘东进的敌军主力,包括第5军等部,刘伯承与邓小平果断决定实施“诱敌自救”的战术。他们决定将主力部队调集,以对付准备东进的驻防民权之整编第85师。刘伯承亲自前往第二纵队指挥部进行部署,指示该纵队对民权西侧的郑庄寨整编第85师师部发起攻击,并强调只要能够将敌第5军吸引回来,便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纵决定指派第四旅和第六旅执行此任务,由第四旅旅长孔庆德统一调度指挥,并于2月11日午夜时分正式展开攻势。郑庄寨坐落在民权县东站西侧约五公里处的铁路线南侧,当时驻扎着敌军整编第八十五师的师部、一个步兵营以及工兵、炮兵、通信兵各一个营的兵力。这些敌军装备充足,防御工事坚固。
12日凌晨0时30分,我4旅率先从北门及东北角发起了对敌整编第85师首脑机关的猛攻。在火力的支援下,突击队员们攀爬梯子试图攀登城墙,但因其高度不足,连续三次进攻均未能得手。随后,部队转而尝试从寨墙的低矮处发动攻击,却遭到了敌人严密火力的封锁,造成我方重大伤亡。与此同时,6旅尚未抵达其攻击阵地。16团作为主攻部队和前卫部队,在奔袭途中,于郑庄寨北部的刘庄遭遇了敌整编第72师的一个营。团长宋东旭立即下令2营留守,负责监视敌人,而他本人则率领1、3营继续向南挺进。抵达铁路北侧后,一道深不见底的封锁沟挡住了去路。当16团利用秫秸和谷草填平了一段深沟,成功越过铁路并向郑庄寨南面实施迂回时,郑庄寨的上空已被战火映照得通红。
郑庄寨战图。
凌晨两点十二分,16团从西南方位对敌军发起了猛攻,战斗异常惨烈,却因梯子长度不足而未能实现突破。与此同时,18团从西面发起的攻势也未能如愿。凌晨四点,6旅与4旅再度对郑庄寨的敌军发起了进攻,4旅成功炸开了北门,形成了一个突破口,然而敌军顽强抵抗,4旅部队尽管组织了多次勇猛的冲锋,伤亡惨重,但始终未能攻入敌寨。然而,16团在随后组织的第二次攻势中取得了成功,部队通过一个爆破炸开的寨墙缺口迅速涌入寨内,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战局变幻莫测,凌晨五点,2纵部接到紧急通知,得知敌第5军正开始向西方实施反援,命令部队在天亮前撤离战场。此刻,由于16团的电话线路遭到破坏,前线指挥官孔庆德观察到各部队未能突破敌阵,亦无法确认16团是否已实现突破,于是下达命令,让第4、第6旅先行撤出战斗。6旅旅长王天祥无奈之下,一面派遣人员赶往郑庄寨告知16团情况,一面指挥旅指挥所转移,其余各团也陆续从郑庄寨外围撤离,开始向北集结。
晨曦初露,2纵部队着手实施北撤计划,而郑庄寨的枪声与炮火依旧激烈。原来,16团的勇士们尚未成功撤离,他们仍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面对这一情况,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深感震惊。6旅旅长王天祥、政委刘华清亦决定暂停撤退,准备对郑庄寨发起反击,以接应16团的北撤。陈再道对此表示赞同,但在向刘伯承司令员汇报时,刘伯承沉默了片刻,缓缓回应:“无需再战,继续进攻只会导致更多伤亡。你们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5军将朝此方向进攻,而我军则转向北撤,将5军进一步引向北方。”
据突围而出的战士所述,16团团长宋东旭率领部队奋勇冲入敌寨,随即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并直击敌85师师部。部队陆续夺占了西街以及敌军榴弹炮阵地,成功生擒敌参谋长,并缴获榴弹炮、92式步兵炮各8门,俘虏敌军600余人。敌军陷入恐慌,四处紧急求援。而此时,天色将明,负责攻击任务的我军外围部队已接到撤退命令,开始有序撤离。部分原本受我军牵制的敌军得以重新集结,朱庄寨的敌整编85师110旅抽出两个团的兵力,从东西两侧实施向心支援。郑庄寨的守敌也趁机反攻,使得16团的处境愈发严峻。
接到撤退的命令后,16团曾两次尝试向外突破,却因敌人的层层围困而未能成功。随即,部队依托手中十几间民房及一座炮楼,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接连挫败了敌人的反攻。面对敌人调集的部队,集中炮火、轻重武器以及燃烧弹的猛烈轰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逐屋逐地的争夺战。尽管16团的伤亡日益严重,但干部和战士们视死如归,浴血奋战,阵地上的每个角落都坚持到仅剩一人一枪,依然顽强抵抗。当子弹耗尽后,他们以刺刀相搏,刺刀弯曲,便以枪托继续战斗,宁死不屈,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战斗持续至下午四时左右,16团的指挥所及两个营的指战员仅剩200余人,再次发起突围。在敌人严密的火力封锁下,最终仅有40人成功突出重围,其余人员均英勇牺牲。
郑庄寨之战,16团当之无愧地担纲主攻,其英勇顽强之姿,势如破竹,成功突破敌师部防线,歼敌逾千。此等果敢坚决、英勇无畏的壮举,对敌人构成了沉重的打击,有效地牵制了敌主力第5军,彻底粉碎了其踏入山东战场的企图。然而,16团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损失了7个步兵连、2个重机枪连及1个迫击炮连,团长宋东旭、政治处主任于哲等918位勇士壮烈殉国。
2纵撤离民权,北渡黄河,指战员们心情沉重,尤其是6旅的同志,悲痛欲绝。陈再道、王蕴瑞等纵队领导来到刘邓首长指挥所进行检讨,邓小平政委安抚他们:“2纵的表现出色,尤其是16团的英勇表现,成功将5军拉回我军。”刘伯承司令员也坚定地表示:“不要过于悲伤,战争难免会有伤亡,应当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你们部队的牺牲,换来了整体的胜利,这是值得的。”战后,冀南6分区的基干1团被调拨至16团,迅速恢复了战斗力,并继续传承和弘扬了“冀南战斗模范团”的荣誉传统。
鏖战羊山集
1947年6月30日的夜晚,我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部队,由四个纵队组成的12万大军,英勇地跨越了黄河的天然屏障,发起了鲁西南战役,从而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渡河之后,第二纵队的第六旅于7月初率先对曹县发起了突袭,紧接着在7月13日,该旅作为主力部队对谢家集发起了围攻,并在兄弟部队的紧密配合下,成功全歼了敌整编第六十六师的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团。与此同时,第二、第三纵队以及冀鲁豫军区的独立旅已经将敌整编第六十六师的师部以及第一八五旅、第十三旅(除一个团外)包围在了羊山集。全体官兵求战心切,士气高昂,对攻克羊山集充满信心。
羊山集坐落于山东金乡县城西北二十余里之地,下辖千余户人家。镇北绵延东西约两公里,海拔四百米的孤峰耸立,其上分布着三个显著的山巅。因山峰轮廓宛如一头坐北朝南、昂首蜷卧的雄羊,故得此名。其中,东部山巅犹如“羊首”,中部山巅形似“羊躯”,而西部山巅则被比作“羊尾”。在“羊躯”的高度上,可俯瞰整个羊山及羊山集的全貌。此地自古便是屯兵之所,至今仍保留有明末遗留下的寨墙以及日军挖掘的战壕。羊山上筑有众多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鹿砦。驻守羊山集的敌军整编第66师系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装备齐全,战斗力不容小觑,其实力与敌军王牌军整编74师相差无几。该师师长宋瑞珂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成员,在国民党将领中以其才智和勇敢著称,堪称杰出之才。在被围困羊山集之际,宋瑞珂一面紧急电请援军,一面加强工事建设,意图凭借地形优势与我军进行一场决战。
7月17日黄昏时分,我军首度发起对羊山集的攻击。第二纵队以第四、第五旅组成先锋,从羊山集的西侧发起向东的攻势,第六旅则作为预备力量待命。主攻的两个旅团奋勇向前,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敌军顽强抵抗,战斗呈现出极其惨烈的态势。直至18日破晓,面对敌方的强力反扑,我军多数部队不得不撤出战场。
7月19日深夜,我军再度对羊山集发起了全面攻势。鉴于4旅在首轮攻击中损失惨重,第2纵队命令第6旅接替其主攻任务,继续从西线对羊山集发起攻击。在旅长周发田和政治委员刘华清的指挥下,第6旅以第17团和第18团为先锋,第16团作为预备队,勇往直前,战斗意志顽强。第18团参谋长孙济云亲自率领突击队第8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南方向的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第3排排长黄光模和第7班班长吴品清带领爆破组,勇猛突破敌军火力网,连续摧毁了敌方的4个机枪阵地。部队奋勇冲击,短短30分钟内便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并占领了前沿阵地。第8连在后续冲击中受阻,伤亡较重。随后,第9连接替进攻,但进展艰难,连长、指导员等30人相继阵亡。第7连连长梁继英指挥全连火力支援第9连,在第7连的支援下,第9连成功突破敌军核心工事,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随着第1营、第2营相继投入战斗,第18团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便占领了羊山集西街。第17团主力也突破了前沿阵地,占领了西街北部的院落据点,敌军退守至十字街以东的核心工事继续抵抗。在向街中心纵深推进的过程中,第6旅的战斗队形遭到羊山制高点的火力侧射,难以继续强攻,于是转而进行逐屋逐堡的近战争夺。直至20日拂晓,我军各攻击部队仍未能全歼守敌,羊山制高点依然控制在敌方手中。
2纵6旅将攻羊山集。
连日来,阴霾笼罩,羊山周边地区化作一片泽国,我军战士们坚守在齐腰深的水沟中,与敌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对抗,双方均感疲惫不堪,陷入僵持不下的局面。我军迅速总结经验,细致分析地形,召开干部战士座谈会,激发士气,探讨战术,剖析前次进攻失利的原因,对攻占羊山集、全歼敌66师的信心日益增强。而敌方则外无援军,内缺粮弹,陷入绝境,覆灭的命运几乎已成定局,但他们仍在做最后的挣扎。
7月27日,天空晴朗,全军上下洋溢着喜悦。傍晚18时半,各路雄师发起了对羊山集的全面进攻。榴弹炮、野炮、山炮与迫击炮齐发,猛烈轰击羊山之巅,炮声如雷贯耳,硝烟弥漫,杀声震天。随着炮火的推进,指战员们如同猛虎下山,勇猛地向羊山主峰和羊山集大街发起冲锋。各路部队纷纷突破防线,不断向敌后纵深挺进,将66师分割成数块,形成包围之势。66师凭借坚固的工事进行抵抗,战斗异常顽强,与解放军展开短兵相接,逐屋逐堡争夺,重要据点处双方反复拉锯,近战肉搏,战斗场面尤为惨烈。6旅的3个团同时投入激战,16团、17团从羊山集西北方向发起突击,18团则沿着羊山集街道及其南侧向东进击。经过一夜激战,羊山全境及羊山集的部分区域已被解放军所占领。
28日凌晨,大雨倾盆而下,战事依旧激烈。我军6旅下辖的三个团勇猛冲击,越过镇中心,继续向东推进攻势。敌66师师长宋瑞珂及其部下,连同三个警卫连共计400余人,被我18团围困于羊山集东北角的一座高楼以及两处平房之中,垂死挣扎。6旅旅长周发田曾致信劝降,但未能奏效,随即下令18团务必将敌师部彻底消灭。18团三营负责围歼敌警卫第一、第二连,二营负责围歼第三连,而一营则直指敌师部。在猛烈的攻势下,敌三个警卫连纷纷缴械投降。我军一营二连连长葛玉霞和一排长白振东率领三十余名战士,勇闯敌师部院墙,一番激战后,展开政治喊话,迫使敌师长宋瑞珂、参谋长郭雨林、185旅旅长涂焕陶等高级军官缴械投降。至当天中午,历时十二个昼夜的羊山集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羊山集之战,堪称晋冀鲁豫野战军所遭遇的最为惨烈与激战的一场战役。敌军第66师在山地防御战中顽强抵抗,持续近两周之久,这在国共两党交战的历史上实属罕见。在这场战斗中,我第6旅共毙伤敌军495人,俘虏师长以下1995人,总计2490人,这一数字占我第2纵队歼敌总数的半壁江山。此外,我军还缴获了各种火炮54门,轻重机枪108挺,长短枪1100支,成绩斐然。战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对第6旅进行了集体大功的嘉奖,第2纵队则对第17团和第18团各颁发了一次集体大功,同时,俘获敌酋宋瑞珂的葛玉霞和白振东亦被授予大功荣誉。
在朝鲜战场上
1951年1月,第29师正式脱离内江军分区的隶属,从第10军建制中调出,并被纳入第15军的序列。部队从四川内江出发,奔赴河北内丘,并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第15军第29师,随即开始了换装和整编工作。三月下旬,11887名英勇的指战员,在师长张显扬和政委王新的带领下,从安东市跨越鸭绿江,勇赴朝鲜战场。
该师抵达朝鲜后,即刻投身于第五场战役。面对陌生的战局、陈旧的装备以及仓促的战斗部署,29师的全体官兵依然发扬了我军一贯的战斗风格,英勇无畏地与敌军展开了一场场激战,包括近战、夜战以及白刃战。他们先后参与了围剿美军第3师和芝浦里地区的防御战,经过超过五十个日夜的连续作战,共击毙敌军3821人,击落敌机4架,摧毁坦克12辆和汽车20辆,首次在入朝作战中取得了胜利。志愿军3兵团特别嘉奖了在角纥峰坚守六昼夜,对敌军造成重大打击的86团,并授予该团2营一次集体一等功,15军亦颁发了一面“出国作战第一功”的锦旗。
29师守卫上甘岭。
1952年四月,29师随同15军踏入平(康)、金(化)、淮(阳)地域,接手了第26军的防务重任。其中,87团被编入44师,作为15军的前锋部队。师部则带领85团与86团构成后续梯队,着手构建以坑道为核心的新型防御体系,旨在挫败敌人的进攻企图。面对敌人猖獗的气焰,15军果断将战斗重心前移至敌军前沿,大力推广冷枪冷炮战术及小规模部队行动。尽管29师位于二线,但师长张显扬对此极为重视,亲自动员,并积极培育了900多名狙击高手,分批次派往前线战场参与狙击战。85团1连的战士赵泽友在狙击战中表现尤为出色,他机智灵活,巧妙伪装,潜伏于敌阵之前,一人独力击毙和击伤128名美军士兵,被誉为15军中的“神射手”,荣膺一等功勋。
在秋季的反攻战役中,隶属44师的87团接到命令,负责进攻敌方的391高地。该高地作为敌方前沿阵地的关键支撑点,对我军15军与38军的联合防线构成了严重威胁。10月11日的夜晚,该团的3营(兵力约500人)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了391高地,并于22时秘密潜伏在距离敌阵地前沿20至200米的草丛中。在行动启动前,部队对潜伏纪律、着装携具、特殊状况的处理以及行动路线等关键事项进行了详尽规定,并在模拟地形上进行了多次实战演练,以确保潜伏行动的万无一失。在部队潜伏期间,我军持续以炮火封锁了391高地的敌观察点和火力点。
◆邱少云烈士画像。
邱少云英名铭刻于391高地。
12日晨,五名敌军下山巡查铁丝网,闯入我九连的潜伏区域,迫使我方以一个小型战斗小组展开反击,成功击毙三名敌人。敌军误判我方为小规模行动,未能察觉到潜伏的部队。当日下午5时21分,我炮兵部队展开火力准备,5时30分炮火覆盖,我们潜伏在敌阵地前的部队经过19个半小时的静默后,突然发起了猛攻,迅速占领了高地,全歼了驻守的南朝鲜军第九师第五十一团第八连(加强连)共170余人。战斗期间,九连三班的战士邱少云在12日的白天潜伏过程中,大约上午10点左右,身畔不幸落下了一枚敌军胡乱射来的燃烧弹,火焰在他身上燃烧了整整半个小时。这位“伟大的战士”为了坚守潜伏纪律,确保整个部队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他未曾发出一声呻吟,未曾动弹分毫,直至英勇牺牲。战事后,志愿军总部先后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亦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并将他的名字镌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之上。邱少云以震撼天地、感动鬼神的非凡壮举,为我军树立了严守纪律的典范,成为全军传统教育的一面光辉旗帜。他的名字也成为了英雄的象征,被总政治部确认为全军广为人知的八位挂像英模之一。2009年9月,他还荣获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
在56师营区内部,矗立着邱少云烈士的雕像,其上镌刻着军委主席的亲笔题词。
紧随其后的,是闻名遐迩的上甘岭战役。29师受命前调,以增强五圣山地区的防御力量。第86团、第87团与第45师并肩作战,在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与此同时,第85团和第44师从西方山、斗流峰阵地发起主动攻势,对敌军实施大量牵制,有效分散了敌人的兵力和火力,有力地支援了第45师在上甘岭的防御战。在这近半个月的激战中,29师取得了歼敌5500余人的辉煌战果。
在朝鲜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我军29师与美军陆战第1师、步兵第3师、第7师、第25师,以及英联邦部队和南朝鲜军第2师、第6师、第9师等交战,历经大小战斗173场,共歼灭敌军17714名。在这场艰苦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以邱少云为杰出代表的英雄模范5244人。全师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521名英勇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1954年五月,我军第29师圆满完成了在朝鲜的使命,踏上归途,重返祖国,驻扎于湖北省的花园与安陆地区。师部恢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29师的番号,标志着和平时期建设新篇章的开启。该师积极投身于军事、政治和文化的训练,并多次承担起施工和生产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部队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1955年二月,29师正式成立了炮兵第323团。次年,即1956年,该师参与了军委训练总监部在河南明港举办的全军战术训练教学法演习,并荣幸地接受了军委首长的检阅。1958年五月,部队再次扩编,新增坦克自行火炮第45团(后于1968年八月调拨至坦克第11师)。1960年六月,步兵第29师正式更名为陆军第29师。
邱少云生前所在的部队积极参与了青海玉树的地震抢险与救援行动。
“传承邱少云精神,打造钢铁般的过硬部队。”同年10月,兰州军区对邱少云生前所在的连队予以表彰,授予其“纪律严明模范连”的荣誉称号。
在漫长而光荣的革命岁月里,这支闻名遐迩的“冀南劲旅”与“铁纪雄师”孕育了众多杰出的高级将领与优秀的领导干部。其中,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武汉军区及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显扬将军、新疆军区司令员邱衍汉中将、陆军第47集团军政委骆正平少将,均堪称其杰出代表。
正规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