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6-30 12:45:13
稷下新论
保护生态环境要久久为功
正岩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每一代人的事业,并非一朝一夕、一劳永逸之功所能达致,需全面施策、全力推动,更需代代努力、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保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不移朝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方向勇毅前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拿出“铁杵磨成针”的执着、“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发扬“钉钉子”精神,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把一个个问题解决,把一个个困难攻克,推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常态化长效化。
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各地都在坚持不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动力,端起了生态碗、吃起了生态饭,既增添生态“颜值”,又增加发展“价值”,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没有“替代品”,日用而不觉、失之而难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关系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关乎群众福祉、每个人的生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续用力久抓,持之以恒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质增效。
展开剩余61%目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环境历史欠账较多的问题依然存在,绿色转型基础不牢固、自然灾害等风险不确定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当前,违规生产、违法排污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任务任重道远。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还需付出长期努力。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命门所在、命脉所系。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的在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限制过度开发以及降低资源消耗。要持续提升绿色化水平和低碳化程度,全力建设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全民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全民绿色消费风尚,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一项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战略措施。要持续打好攻坚战、持久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多维度协调控制、多领域共同治理、多部门合作联动,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城市更加多姿多彩,以环境问题大整治实现环境质量大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持续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强化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系统治理,探索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以高质量生态环保支撑高质量发展。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完善推行“全员环保”机制,打一场群策群力的环保治理人民战争。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天天必做的“功课”,不能靠突击要靠日常抓,不能靠自觉要靠制度管,不能靠经验要靠科技治,这样才能更可持续,让群众享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要认真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注重点面结合、突出标本兼治,咬住不放抓推进,坚持不懈抓落实,确保改彻底改到位,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让保护生态环境日渐蔚然成风,加力绘好“蓝天白云常在、绿水青山常在、良田沃土常在”的美丽画卷。要在经济转型上逐“绿”而行,在产业调整中“碳”寻新路,以对人民、对发展、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经常抓、长期抓,彰显“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力量,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来源:博览新闻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